春山雅聚回顾 | 马伯庸:历史中的大与小
春山雅聚第二十九期
3月3日,在这春意浓浓的校园里,马伯庸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历史中的大与小”为主题的分享,向大家呈现了一幅历史上栩栩如生的小人物与小事件的画卷。
【讲座现场回顾】
马老师本次的分享以敦煌文书的故事为开篇。通过他的讲述,我们看见——一位抄经人在辛苦抄完三行《兰亭集序》后,发现自己竟抄写错了一个字。在无法修改的悲愤心情下,他崩溃至立刻把笔扔掉,并停止了此次抄写。马老师将此情景与同学们在写paper时还未保存文件而电脑却死机的情况相比,点明平凡的我们也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中的普通人。把视角放低,我们就可以想象那些普通的敦煌抄经人的生活,去感受到他们日复一日的日常以及背后的情绪。
跟随着马老师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玄奘,感受到历史里传统形象的人性流露;我们仿佛能够透过其中一块砖石上的铭文,听见黄巾起义时期平民百姓的极度愤怒与疲惫;而另一块砖石上的铭文则折射出经历了终身乱世的百姓在看见天下太平时的极度欣喜。
从这些平民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冲击,感受到那些比史书所记载的、更具体而微的情感。
马老师总结道,通过这些历史上的小案例,他希望可以启发大家以小见大,关注到历史中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当年的人生际遇,以普通人的视角去感受当时普通百姓的感觉。当我们再回去看大历史时,便会发现真正的历史潮流并不是由几个特别的英雄所决定的,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人物的诉求和主张所决定的。当千千万万的人产生同一种需求和想法的时候,便成了我们所谓的历史潮流。
分享结束后,马老师还进行了书本签售会,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响。马老师在签售过程中亲切地与同学们交流,现场气氛火热。
感谢马伯庸老师的分享。以他的启发为起点,让我们一起从细枝末节中体味历史的温度吧!
【嘉宾简介】
马伯庸
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
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代表作:《长安的荔枝》《大医》《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春山雅聚】
春山雅聚是校级系列讲座活动之一,大学将邀请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影响力的文人雅士,通过沙龙、讲座等多元化形式,在校园里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从而产生心灵碰撞。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倾听和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追求,感受到不同个体之间各具特色的人生品味。
大学艺术中心
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让“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