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雅聚回顾 | 听青山周平老师分享建筑背后美丽的逻辑,设计的力量
3月8日,拾花酿春,且赴一场设计与美感的约会。春山雅聚33期有幸邀请著名建筑师青山周平,与大家分享建筑背后美丽的逻辑,设计的力量。
青山周平老师将整场分享划为五个部分:小空间的美、城市的美、生活的美、手工的美以及自然的美。
小空间的美在青山周平老师看来是一种惟妙的状态。日本建筑设计里有大量有趣的小空间存在,从四平方的招待客人的茶室到可以拆卸的九平方的小木屋,空间虽局促,但主客之间的互动更清朗明快,很多仅凭对话无法言状的生活细节就在这样的罅隙中温存。青山周平老师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号房汲取灵感,将小空间的韵外之致揉进南锣鼓巷4平米的房屋改造,让四平米也能拥有流动的盛宴。
青山周平老师用“挂在墙上的早餐店”的案例开启城市之美的叙述。挂在墙上的早餐店实际是指店主把要卖的早点用袋子装好挂在墙上。当人们用合适的方式把东西挂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城市就变成了“突起物”形态,氤氲的烟火气也随之洋溢在街头巷尾。就像阿尔伯蒂所说: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青山周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市民都可以找回参与和改变城市的权力。
话及生活的美,青山周平老师回忆起十年的胡同生活,自己第二个冰箱在菜市场,自己第二个客厅是社区大爷们聚集的石桌,附近的小空间都是家空间的补充与延伸。家与房子是不同的概念,房子可以狭仄,家却可以温润而宽敞。
手工的美在流水线生产的行业生态中更显珍贵。手工的美背后是偶然性的设计思维,不同于传统的目的性设计思维,项目更多通过偶然、感性与不控制写成答案。在人工智能功能愈发强大之际,人类的严谨与逻辑也许不再占据优势。因此,青山周平老师呼吁未来的设计更多去拥抱感性、理想化与偶然性。
自然的美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识基础上,青山周平老师还提出材料与人、自然与逻辑应该站在平等的台阶,用身体思考空间。
进入尾声,青山周平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从EOSO云颂酒店到互动装置设计的举例,青山周平老师再度强调设计空间应该为人的感受与实用而存在。在这次分享中,我们在凝固的建筑案例里看到触目的形象、四维空间和意识流动性。与此同时,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也悄悄地淌进城市的肌理。